2008/09/26

超介面


話說我今天中午午休的時候跑去當代館看超介面。

進場第一件作品是曾靖越的Unheeded Advice。顧場妹很熱心的指導我要站在那個半球罩下面,然後點選螢幕上關鍵字,根據網路資訊的多寡,就有不同風量吹來,名之為”耳邊風”,我一度以為他是想走三八冷幽默路線。但,恩。是在談全球暖化。很認真的話題,卻處理的要上不上,要死不死的,讓我有種大吃環保豆腐的感覺,雖然我能理解用無奈的微笑面對臭臉危機的青年態度,但也讓我心理頭也刮起一捲寒風。

然後是音悅卉這件作品,實在太醜了,用一張描圖紙捲起來就稱做海芋,我記得在我幼稚園的美勞課可能有做過類似的。好啦,雖然我知道重點不在那幾根火把的造型上頭,但是當你希望作品有種優雅翩翩的氣質,氣氛浪漫詩意,如同你言情小說般的簡介時,一些基本的造型與質感還是要關心一下好嗎;特別是在概念本身也不太突出的時候。

天工開物的作品乍看之下乾淨然後中產,有股騰騰白色殺氣,好像坐上去會看到什麼衝突強烈的第三世界饑民在向你乞討一樣。好家在,只是他們工作室的夥伴們每個人都有一個位子(嗯哼)。然後伴隨著上頭真實滴落的水滴,濺開一灘來自彼方辦公室桌面的漣漪。效果很弱,互動的必要也像簡介裡一串落落長的呢喃一樣引人發躁,這就叫做虛張聲勢嗎。

羅禾淋的漩渦是那種聰明的作品,夥同類比速度欺負數位落差,是說這種環繞的手法,壓縮時空的內容還滿容易讓人聯想到陳志建的換日線,不過這件作品有那種動作輕小的遊戲感,肉身介入的即時性,相較於換日線有如一座會砰出高壓火星的大型電動,漩渦像是被捧在手上的玩具方塊,可惜我真的覺得裝置可以更精緻一點,影像也可以更純淨質感一點。

剛好二樓的謝若琳也有些類似換日線的意念,但是手法跟機制簡化許多,效果跟相較之下難免讓人有種宛如習作的感覺。雖然我知道這樣比較是有失厚道。

王仲堃的聲瓶裝置已經看過不少次了,這回是裝在牆上。是沒什麼特別的新想法,只是中間那組,滾開的時候,整個水都噴出來了,不知道是在激動什麼,哈哈。

傑德伯克的自動光飛行船是我最期待的作品之一,顧場妹們拿了一顆粗粗圓圓上頭有光纖束的玩意,教我說這是要餵飛船吃的(這算蘿蔔嗎),然後我就拿著湊到亮藍燈飛船的附近晃呀晃,船也飄過來了,那瞬間有種可愛動物區的感覺。可是一下子就亮紅燈吃飽了,然後他又有氣無力的飄回陰暗的角落。嗯,剛才發生什麼事了。

雖然入口處有跟他聊天的教學白板,但我還沒準備好這麼作(因為這個行為要看氣氛吧,特別是有不少人在等你那根蘿蔔的時候),也許家裡有養Aibo或是Pleo的會比較進入狀況。

平川紀道的漂流網,其實我沒認真看,簡介上的說明看起來也不太吸引人,老實說是換湯不換藥的感覺。

桑尼亞的作品在看之前就有耳聞會很厲害,實際上也滿微妙的,介面被氣化成透明無色無味,結構感強烈的投射影像,在接觸時,有種通電磁力吸著和黏菌繁殖衍佈的混雜感,唯一讓我有意見的是,藝術家堅持中間只能站女生這一點,雖然展妹跟我說因為是用女性的身體去設計的,但這應該誰都看得出來是感性上的性別堅持,這點讓我些微不爽。也覺得藝術家這麼做多少改變了作品的層次,但不是我喜歡的那種。

黃致傑的那朵花有種雨林食人植物的氣質,不過造型有點問題,我忍不住覺得他該不會是隨意拼湊之後,覺得有點像植物罷了,動作也笨拙,我感受不到他說的植物表情的張力,或說是模擬成動物般的邪門品種,而語意不祥的靠著辨識臉孔而啟動的機制,也讓我覺得多此一舉。其實本來很有機會成為一件討喜的作品,但欠缺一些更有態度的想法。

另外本來打算來聽聲響,雖然聽下去很有可能會害我上班遲到;結果當代館擺的每台機器都有默契的壞了。止也。

整個來說呢,覺得今年數位藝術節的作品多元性不優,手法跟內容都有很多鬼檔牆,國際邀展區精采程度大遜往年,過去兩屆都讓我為頗為回味,所以這次才會有想寫一下的感覺,看完後,有種快淪為成果發表會的遺憾,而更想說的是;當代館(猛搖),你快點醒醒啊(巴掌乘以2)。

[-][-]

3 Comment:

hogi said...

呵呵,不錯的心得
受夠那些藝文媒體的官腔官語
看小老百姓的直接感覺,我舒服多

Anonymous said...

“而更想說的是;當代館(猛搖),你快點醒醒啊(巴掌乘以2)。“




(Y)

DOUBLE CHECK said...

謝謝。

我應該比較像死老百姓。

[ HOME 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