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5/09/26

看展紀錄 03:台北好燦爛

九月25-25

展覽:
"異響-國際聲音藝術展"
"普立茲克建築獎作品展,1979-2000"
"薇薇安.魏斯伍德的時尚生涯"
"仙納度變奏曲"
"膳魔師百週年設計回顧展"
楊英風 "楊英風"
周珠旺 "凝視"
陳一凡 "王維林精神永垂不朽--向偉大的模糊致敬"
司徒強 "司徒強個展"
陳一凡 "逾越的風景的逾越"
蔡芷芬 "逾越的風景"

演講:
Christina Kubisch "詩性裝置"
王俊隆 "(不知名)"

表演:
明和電機 "2005河童啟動"

這禮拜沒去台北的人真是虧大了,非常精采的一個週末。

Vivienne Westwood的展覽讓北美館湧現驚人的人潮,盛況讓人聯想到去年在MOCA的"虛擬的愛"。衝著時尚女王的封號,一群群手提名牌包的少男少女們,紛紛虔誠的入列,為了薇薇安忍受超長購票隊伍,還得再排隊進入人數限制的展場,真可媲美101的旗艦店開幕,展覽專刊一本2000算什麼,全部銷售一空,接受預訂。雖然人很多很討厭,但其實還是滿值得看的展,平常只能在電視或雜誌上看到的作品,超近距離現身,細節材質的一覽無疑,其中佔據我腦海遲遲不散的一組作品"愛的奴役"(男用夾克)和"森巴女王"(女用馬甲洋裝),Vivienne運用大量亮片珠鑚,以令人折服的細膩手功刺繡,重現了赤裸的人體結構,重點部位用上寶石裝飾,並巧妙的利用垂墜模擬了血滴,狂野到令人手心冒汗,性感中還帶點血腥。

所謂一人得道,雞犬升天,其他展場的見人率也提升不少,樓上的"普立茲克建築獎作品展"也是另一個爆點,世界超一流大師的名子輪番上陣:貝律銘、丹下健三、Frank Gehry、楨文彥、安藤忠雄、Jorn Utzon、Zaha Hadid等等,可惜的是,本以為會是個模型展,但實際展品以圖片居多,感覺比較像個文件展。

地下室則是"異響-國際聲音藝術展"的開幕,因為自己喜歡聽電音的關係,所以對這個展的好感度極佳,這次入列的幾位藝術家如:高木正勝(Takagi Masaktsu)、阪本龍一(Ryuichi Sakamoto)還有Alva Noto都是實驗電音領域的好角色,能在美術館聽(看)到真是開心啊。立體作品方面,印象較深刻的是Christian Kubisch的"鳥與樹",稍後也去聽了她的演講,其中她提到了在做聲音的蒐集時,使用了特殊器材去接收人耳聽不到的聲音(如電磁波,手機訊號等),她發現了在當代社會中,所謂完全"安靜",在某種程度上已是不可能的事了,我們不斷的被各種無形的噪音給包圍而不自知,還有另外有趣的一點,是她提到了當代城市之間的單調性,全球化的現象反應在這些聲音中,造成了如柏林和台北有著一樣,毫無地域,文化差別的頻率。

MOCA的"仙納度變奏曲"是最後一天展覽,也是策展人在MOCA系列的結束,百分之九十的作品都是以錄像的形式展出,但令我印象深刻的反而是林鉅的一組水墨,介於抽象和具象之間,半虛半實的山水作品,換一個角度又成為了佛像,玩弄了人眼的透視和幻覺,也搭上了宗教、泛靈、淺意識和心相的思考。其他的錄像作品,喜惡落差很大;劉中興、王雅慧、澤拓、阮淳初芝都是喜歡的,其中越南籍的阮淳初芝"紀念越南芽莊計畫:獻給英勇者、好奇者與懦弱者的情結綜合體",在水底下拍攝三組人馬拉人力車前進,效果非常動人,是藝術家對自己祖國的細膩隱喻。其他有些作品,與其說是錄影藝術,其實更像是紀錄片,還是他本來就是紀錄片,我也搞糊塗了。不過這個展給我的展體感覺還滿一致的,起碼在策展議題和作品之間都有合理連結的空間。

然後是幾個個展:

誠品畫廊的司圖強個展,展示的是司圖強一系列的新作,用了很多複合媒材的作品,乾燥花、電線、燈泡,強烈的肌理配上照相寫實的符號,有很強烈的情緒和說不出來的宗教氣氛。喜歡他運用媒材的方法,感覺恰恰好,不會譁眾取寵。

接著是在新樂園還有鳳甲美術館的展,兩個空間都是雙個展,比較特別的是,"陳一凡"他同時各在這兩個地方有展,所以就談談他吧。在新樂園中,不似以往雙個展各自佔牆的模式,這個在全黑中進行的展,使用電源的切換,作為跟"蔡芷芬"作場域切換的手段,兩者之間似有互動,卻又各自獨立,還滿好玩的,但可惜的是,兩人的作品我都不喜歡。接著在鳳甲的展"王維林精神永垂不朽--向偉大的模糊致敬",他挑出了一個符號性的人物:王維林,繞著他在天安門擋坦克的歷史畫面,完成了一個概念多元的展覽,但卻也敗在他概念上太多元,我喜歡他以將觀眾置入新聞(歷史)畫面為概念所發想的幾件作品,但也只是手法平平的聯想;接下來他企圖挪用王維林(符號)來討論現代品牌迷思,對我來說那是個很刻意想製造議題的作品,但他卻挑了一個實在有點莫明奇妙的切入點(天安門事件),還有幾件試圖解構擋坦克畫面的錄像,只讓我覺得老掉牙。整體感想是,藝術家找了一個還滿有趣的主題,但在先天上議題發揮空間有限,加上後天衍生尷尬外加浮濫(難道是為了填展場?),卻成了個大打折扣外加口齒不清的展。

最後一件,其實本來是我這次的主要目的:明和電機"2005河童啟動",久仰大名的日本前衛(音樂)團體(其實不太清楚該如何歸類)。這次依然帶來了他們那一堆神奇的電動樂器,調上非常日式的搞笑技巧,表演可以說是不過不失,但也像某些觀眾所說的:感覺像已經把把戲都用完了。工具的發明是為了延伸人的感官功能,而明和電機則將此目的做了誇張的詮釋,明明可以用手去直接彈擊的樂器,卻另透過一個介面,間接的交由機器去演奏,他們甚至發明了能代替人類唱歌的機器人;就像他們的音樂有點雜亂但又還聽的出旋律般,完成了非常荒繆卻又合理的結果;而我們的生活不就是建立在這樣的模式之上嗎,就像是虛擬實境一樣,我們接收到的是二手的感覺,作的是二手的接觸,人類的未來只需要一個內建大腦的頭,外掛一雙十指健全的手。

真的是很精采的週末,打了一大篇之後,最後還有點小心得,不論是在北美的三個展覽(異響-國際聲音藝術展,普立茲克建築獎作品展,"薇薇安.魏斯伍德的時尚生涯")還是明和電機的表演;"薇薇安.魏斯伍德"以服裝設計師的身分進入美術館展覽,吸引時尚迷從購物中心轉戰藝術中心,可能引發的後續商業效應,必是大不同於其他展覽;"普立茲克建築"把建築帶入美術館,給了建築系學生一個去北美館的理由;"異響"聚焦聲音(音樂)領域,將電子實驗音樂帶上檯面,"明和電機"更是一個複雜的集合,觀眾有可能是藝術迷、樂迷、表演迷、機械迷、玩具迷,甚至是日本迷。當代藝術跨領域的多元定義,界線的模糊,是藝術的普羅化,還是另一種聰明的收編?

5 Comment:

Anonymous said...

請問,明和電機"2005河童啟動"在哪裡展?

DOUBLE CHECK said...

那是表演,不是靜態的展覽喔,已經是上個禮拜的事了,不過你可以去北美館看"異響",明和電機是應這次展覽邀請而來的,裡面沒有他們的東西,但還是很精采喔。

Anonymous said...

謝謝!

DOUBLE CHECK said...

我認識你嗎

Anonymous said...

不認識

[ HOME 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