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到10到無限--- 南藝大十年慶校友展 藝象藝文中心
聽名子像是個火辣辣的重點大展,但其實作品好少,原來是只有展出曾經對外比賽得獎過的校友,而且幾件都是裝置,藝象本來也就不大,一下就用完了。
進去的兩件平面好像是呂沐芢的作品,因為它的標示牌做的很不妥當,所以我只能猜測,而我萬萬沒想到南藝的佈展水準竟是如此粗糙,當我想駐足畫前仔細觀看時,一陣門風吹過,那張接近百號的畫布飄的像夢露的裙子似的,直逼我的鼻頭,還好我沒那個艷福被吻到。
然後看到陳松志的作品,之前在20號倉庫有看過這個系列的東西,還滿喜歡他把袖子縫在一起的手法趣味。下樓看到四台電視的裝置,是用來放紀錄片的作品,但是對他們這樣的展出方式感到很不貼心,一來放在地上,實在不是個舒適的觀賞角度,安排的椅子也老遠,二來為了展場安靜,也沒有放出聲音,實在讓我"不忍駐足",糟蹋了可能不錯的作品。
最後是今年得到台北獎的李明學的裝置,個人頗為欣賞,在地上用白砂鋪成的斑馬線,在危機四伏中的最後一點安全,在讓人踩踏、消費(雖然我很不想用這個字眼)後,理性的一點秩序漸漸被消磨、瓦解,然後回歸。
連結
空場II—台灣當代藝術與當代哲學的對話 國美館
在學校看到海報時,就有被這個標題嚇到,還真高調,聽起來就像個死老百姓不宜的展覽;但我這個死老百姓還是去看了,看這個展的時候,我情緒不太好,連帶影響了我的觀感;總之,這是個讓我失望的展覽,當然有可能是因為我不懂,但實在是"累"啊,腦裡留下的都是空汎、漂浮、虛無、抽象,於是乘著還沒變成茄子之前倉皇逃離。
連結
光與影的魔術師-朱里安諾插畫展 國美館
很甜美、很可愛、很多老師帶死小孩來尖叫。
連結
慢 MOCA
火旺大姐強力背書,大師如雲的年度展覽代表作。入場第一件作品是李庸白的"天使_士兵",單看之下,我還以他是個反戰的嬉皮,用象徵和平的花朵作為戰爭的迷彩之類的,但看了論述後發現原來完整的版本中,還有些波伊斯、達文西、約翰‧凱吉與WMP、IE的交互辯證,讓我覺得他也太囉唆了吧。
久仰大名的Ron Mueck,這次展出"長眠的父親",在空曠的展場中躺著瘦弱微小的父親,我們只能隔著一段距離繞行觀看,在安靜、肅穆的氣氛中,仿彿在瞻仰一個應當崇高的形象,但Ron Mueck選擇讓他縮小、赤裸的作法,又讓人感到不安,而不安是來自於心中微微的感到不敬,就如策展述裡說的"瓦解了「父親」這個威權符號",這件作品是靜悄悄的殺手。
Bill Viola,又是一個如雷貫耳的名子,由於大二時做過他的報告,所以有偷偷對他多一點感覺。這次展出的"消解",一男一女好慢好慢的浮出水面,又突然加速沉入,水面上形成躁動的波紋,再沉溺;那個水的介面實在有趣,鏡射出了一股很棒的穿透力,在觀看的過程中,不經讓人懷疑誰才是在水面下的一方,暗暗憋住了呼吸,直到人模糊成剪影,才鬆了一口氣;後來覺得這件作品跟陶亞倫有種微妙的關連,暗中互通習氣。
曾御欽,一直滿欣賞他的作品,這次他把潑奶的孩子們放成真人尺寸,強化了與觀者之間的對等、互動,在被潑到後慢慢消失的那ㄧ刻,有種失落。但老實說跟前作比起來覺得沒啥新意。
黃博志的湧流是件很漂亮的作品,不停的轉動變幻抽象的細膩層次,是個超級挑逗的性感寶貝;音樂與畫面的組合質感懹我想起高木正盛、黑川良一之流的日本藝術家,但是知道他的素材取得手法後,這樣比較已經沒意義了。
微粒合成把一個簡單的頭部運動拆解成發條猴子的緊繃吱吱叫,被扭曲時間軸的人類都不人類了,是介於強迫症病患與線路叛離金剛的機人合一狀態。
金榮真的作品都不是我的那杯茶,"流"與"肥皂"看的都很無興致。柳美和作品讓我感到了在未來與過去間撕裂的矛盾,另外特別喜歡扮成藝妓的那件。
連結
莊凱宇 倒影中的真實 新樂園
這位學長的作品看過了不少件,這次他畢業展來到新樂園,企圖心很大,雖然看完後,我還是不懂他的內容是什麼,只感覺他要探討的議題非常龐雜,要看到創作論述才有些似懂非懂,總而言之,祝福他畢業後有好的發展。
林英玉 暗渡禁區 成功大學雲平大樓藝術櫥窗
聽說是藝術家的第一次個展,鮮豔明亮的色彩,怪奇有趣的造型,來自本土原生的夢境,一直不斷讓我聯想到李明中,但是要論變化的豐富程度,是不如後者。
連結
劉正修 眾生魔相 TIVAC
何維正 靈慾2 TIVAC
這兩位的作品都非我茶,匠氣逼人,賣弄廉價的合成伎倆,不敢恭維的幼稚題材,實在抱歉連連。
2006/07/07
看展紀錄13
標籤: /A
21 Comment:
你這次寫得好含蓄喔
會嗎?除了最後一個真的很爛之外,其他的我也沒覺得有什麼缺點,就都還不錯啊。
我同學都喜歡金榮真那個水的微觀機器咧
真的啊,我是看的沒什麼感覺。
那有人可以出來解釋一下它好在哪嘛?
說不定是我不識貨。
不過李庸白這位阿貝還算可愛。在佈展現場,看到一個有趣又可愛的現象。Laurie ANDERSON 的作品,因為運到台灣時,什麼圖解都沒有、而且她也
不在現場。所以袁先生就呼來在現場的幾個藝術家,大家蹲在地上研究。
李庸白說︰『這個不知道要裝哪、看起來也沒作用,偷偷丟掉好了。』你會看到幾個國際知名的藝術家,蹲在地上在組
裝一個和自己不相關的作品,加上他們幾個又都是裝置大師,那種場面真的很有趣。
就跟幾個小朋友坐在一起認真的討論,那架模型飛機怎麼架構一起來,一樣天真。(不過這些都是題外話)
曾先生這次的,我的看法和你一樣。
微粒合成那件,佈展聽說最累人。根本要把義工搞死。不會一點互控程式是不行的。我是有那個榮幸,和Ron Mueck的父親相處了一整個下午,可把他任何一根毛髮都看的仔細。
金榮真那個水滴裝置,倒是讓我有些失望、跟我想像中的的不大一樣,也許是我把他想成我喜歡的樣子,所以看到有落差就自然失望。
(我又囉唆一堆)
你是義工嗎?我哥哥以前也在MOCA當過義工,感覺佈展很有趣耶,我還挺喜歡佈展的感覺的,還幻想以後去開間專業佈展公司。
微粒合成不只是錄像嗎?還有互動的成分在裡面啊。
微粒合成
花了很大的功夫
才能讓4顆頭 一起play
一起play中,又有各自的行為
所以複雜的程式,都在確保每一個顆頭
都沒有自己亂來....
ㄏ
to K:
聽不太懂耶,你的意思是說,那四顆頭都是即時運算出來的,不是預錄嗎。
to lyno:
video是預錄好的
你知道要是4台dvd player同時播同一部電影,幾分鐘之後都一定會出現不一致的狀況。
所以程式就是在控制video同時play。
希望可以了解....
ㄏ
是的,我懂了。
但又生出一個問題,why 4?
這次在花蓮的水源
溪水裡
看到很多奇妙的景象
讓我覺得
金榮真那個水滴裝置
真的太多餘了…
TO YI:
有同感。
多奇妙啊,有拍照嗎。
why 4?
ㄏㄏ
這需要問藝術家本人了
你們倒是想了另些觀點,否則我附近的人、都太喜歡這樣的東西了。
原來是一種多餘的感覺,我倒是可以理解。
就如我看到二零年代實驗電影、正在蘊釀初期,很多拍了類似這種物理現象時,也會有這樣比對的念頭。(如˙1929的H2O、後來很多這類作品有它的影子。)
在不同山頭真的有差。
看到你寫的最後一段,讓我想到當代很多自稱實驗、前衛的東西,還不都早就被人搞過了,有時候回頭看到過去的年代,就會覺得現在我們在玩的真是無聊又可笑。
就如聲音藝術這件事,在我回頭聽到Steve Reich、Brian Eno、John Cage那個年代的東西之後,真不知道我們現在做的這些還有什麼意義,像是John Cage的4'43,我個人認為他這件作品已經把聲音玩完了,好像只是因為數位化讓一切變的方便,才有那麼一點茍延喘纏的空間。
這樣的狀態讓我還滿煩的,如果我觀念有偏差,還請指教。
哈哈
照你這樣說
周杰倫那種音樂存在的價值都一點也沒有
我今天去看了"肥皂"
覺得真讚....
周董那就不一樣啊,因為他不是藝術,我不會對他的音樂有這樣的指望。
坦白說我覺得 黃博志 的作品實在很做作。
我是路過的人,因為我曾看過劉正修的個展,發現並沒有你說的如此膚淺呀!我想你真的有看懂嗎?還是你根本就看不懂?藝術的世界本來就很主觀,且技術本來就是為藝術所用的!只是看不慣你的批評太主觀了?這社會已經夠亂了!我想你還是多尊重一下別人的創作吧!
給過路人:
我認為網路是個自由發表看法的園地,我不會反搏你的意見,但我就是如此看待他的作品,我也不認為我有不尊重到他,我在我自己的網誌上寫我自己的感想,又不是再雜誌上寫藝評,所以我承認我會非常的主觀。
不過我倒是覺得,你發表一篇意見,卻沒留下名子,是個不負責任的行為。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