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


一直聽說中國仇日,但又聽說日本文化在年輕人間多吃得開,而且我一直很好奇中國的次文化樣貌,所以去看了一場上海舉行的同人祭。雖然到的時候,很多攤位都已經要收了,只捕捉到一小撮活動樣貌。
要說跟台灣的cos族群有什麼不同,應該是在完成度上的落差吧,中國的coser們在細節跟姿態的踹磨上明顯還不夠精緻跟寫實。而且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我認識的角色不多,我總覺得中國coser們的角色大多是自創的,不同於台灣或是日本有個很明顯的裝扮對象,但目前似乎也還看不見中國有產生類似像台灣布袋戲cos這般的亞種。在場販售的商品也多半是玩家自己的畫冊,幾乎不見知名動漫的周邊,這該說是中國的玩家很有意識要將同人做地方化的主導嗎?還有點讓我很納悶,這邊的男生似乎特別愛cos女性角色,或者該說是不論男女幾乎都只cos女性角色,特別是女僕簡直是滿場飛。
其實逛上海的藝廊看到不少大陸藝術家都拿cosplay來創作,我想到台灣也有個蘇美惠同樣以同人作為主要手法,但看了幾位下來,基本上都讓我覺得非常雷同。好像當次文化成為全球化的時候,藝術的介入並非讓那個領域的獨特語言被突出,反倒使一件原本豐富有趣的事件變得扁平及個性抹滅。
要說跟台灣的cos族群有什麼不同,應該是在完成度上的落差吧,中國的coser們在細節跟姿態的踹磨上明顯還不夠精緻跟寫實。而且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我認識的角色不多,我總覺得中國coser們的角色大多是自創的,不同於台灣或是日本有個很明顯的裝扮對象,但目前似乎也還看不見中國有產生類似像台灣布袋戲cos這般的亞種。在場販售的商品也多半是玩家自己的畫冊,幾乎不見知名動漫的周邊,這該說是中國的玩家很有意識要將同人做地方化的主導嗎?還有點讓我很納悶,這邊的男生似乎特別愛cos女性角色,或者該說是不論男女幾乎都只cos女性角色,特別是女僕簡直是滿場飛。
其實逛上海的藝廊看到不少大陸藝術家都拿cosplay來創作,我想到台灣也有個蘇美惠同樣以同人作為主要手法,但看了幾位下來,基本上都讓我覺得非常雷同。好像當次文化成為全球化的時候,藝術的介入並非讓那個領域的獨特語言被突出,反倒使一件原本豐富有趣的事件變得扁平及個性抹滅。
0 Comment:
Post a Comment